各班级:
根据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的总体安排,请各位同学把握好时间节点要求,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联系,积极落实指导老师的要求和修改意见。具体需注意以下事项:
一.现阶段至5月初检测前,在系统中提交中文版初稿,初稿可以多次修改,教师也可以多次审阅。
二.中文版初稿确定后,对应修改英文版,交指导教师审核。为进一步提高学院学生英文版论文质量,学院安排公外部英语教师审核学生英文版的语法、用词,整体行文规范,各班学委负责与教师联系,通过学习通平台完成英文版的审核工作。
班级 |
英文版审核教师 |
班级 |
英文版审核教师 |
21软工1 |
王学 |
21软工2 |
王学 |
21新闻1 |
韩红梅 |
21新闻2 |
韩红梅 |
21金融1 |
齐卫 |
21金融2 |
齐卫 |
21电气1 |
张亚丽 |
21电气2 |
张亚丽 |
21国贸1 |
王志芳 |
21国贸2 |
李瑞 |
21信管1 |
岳坛 |
21信管2 |
赵娅青 |
三.参加学校组织的采用中国知网“大学生毕业论文(设计)管理系统”对2025届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进行检测的统一安排。
四.检测时间安排
1.5月8日之前,所有同学提交中文版定稿;
2.5月10日之前,所有学生统一提交中文版参加检测;
3.5月12日之前,中文版一检超30%学生再次提交;
4.5月14日之前,经过中文版一检和二检后,检测低于30%的同学提交英文版参加检测;
5.5月16日之前,英文版检测超30%学生参加检测;
6.5月18日之前,学院整理全部数据,中英文论文都通过检测的同学方可获准参加论文答辩。
7.2025届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校内抽检工作,具体安排另行通知。
8.2025年5月30日前完成全部答辩工作。
五.检测工作流程
1.各班级同学注意把握时间节点,务必按时间要求和提交规范提交检测,未参加学术不端检测的同学不能进入答辩环节。
2.学生完成论文后在系统中“过程文档管理”模块下提交论文,详细流程见《毕设系统使用操作步骤-学生》(附件1)。
3.指导教师登录系统,查阅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(设计),如果论文需要修改完善,点击“不通过”,填写修改建议,要求学生修改后再提交;如果论文无需修改,点击“通过”,填写审阅意见,审核通过后论文自动检测。详细流程见《毕设系统使用操作步骤-指导教师》(附件2)。
六.检测文档要求
学生将整个毕业论文(设计)(包括封面.原创声明版权页.目录.中英文摘要.关键词.正文.参考文献.致谢等内容)合并成一个word文档。注意原创性声明版权页,需选中标题“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”,点右键,选“段落”,将“大纲级别”选为1级,否则会计入复制比。
1.注意毕业论文(设计)中的引用部分须按论文写作模板标注,否则会计入复写率。
2.中文版word文档命名格式为“学号_学生姓名_专业名称_论文题目.doc/docx”(说明:“_”是下划线,英文输入方式shift+减号键即可打出下划线,例如,“2011527064_张三_金融学_会计在经济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.doc/docx”。
英文版word文档命名格式为“学号_学生姓名_专业名称_论文题目.doc/docx”(说明:“_”是下划线,英文输入方式shift+减号键即可打出下划线,例如,“2011527064_张三_金融学_The Study of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Accounting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.doc/docx”。
3.注意word文档命名中的学号、姓名、专业名称(全称,不能简写)、题目等基本信息务必填写准确,中英文版本务必命名正确,核对仔细,上传正确版本。
七.检测结果评定与处理办法
1.每位同学的中英文两版论文总文字复制比在30%(含)以内的,视为合格。总文字复制比第一次检测大于30%的,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改进行二次检测,二次检测仍高于30%的,为不合格,需延期半年答辩。
2.学生及指导教师对于检测不合格有异议的,可向本学院分学位委员会提交书面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,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出具认定报告后报教务处,教务处组织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审议,审议合格的可申请如期答辩,审议仍不合格的延期半年答辩。
3.参加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论文(设计)评选的学生,其毕业论文(设计)检测结果总文字复制比须低于20%。
八.AI 工具使用规范与要求
1.AI的合规使用过程中应遵守国家相关法规,AI工具可用于辅助论文写作,如文献检索、语法检查等,禁止用于生成完整论文或核心研究成果。
2.在论文撰写过程中,必须遵循学术诚信原则,严守学术底线,确保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可追溯性。禁止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虚假数据、虚假信息。
3.论文须体现学生个人的学术能力及贡献,学生应确保论文的原创性,遵守学术论文道德规范。严禁防范AI代写、抄袭等不端学术行为。
4.若论文写作过程中使用了AI工具,学生须向导师汇报AI使用情况,并按要求调整,且须在论文中注明工具名称、用途和版本号;指导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论文撰写的指导力度,帮助学生正确认识AI的作用,明确AI使用边界,避免依赖。导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,务必要求所有学生说明AI使用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,切实担当起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之责,为论文质量筑牢第一道防线。
教务科
2025.04.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