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体中文  |   EN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学生工作 > 正文
学生工作

国际学院举办暑期社会实践海报系列展

添加时间:2025-11-03 17:18:56   浏览次数: 次    打印   关闭窗口

2025年暑期,国际学院师生聚焦国防教育、中国精神、爱国教育、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,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。

星火燎原·国防教育志愿宣讲团

团队在线上线下开展宣讲十余场,总服务时长近百小时,受众3000余人,发布相关视频3期,科普文章十篇,点击量超1.1万次,受中国青年志愿者、河青网等媒体报道。

韶华逐梦·中国精神队

团队参观白洋淀、西柏坡、西藏等地探寻中国文化,感悟中国精神,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宣讲,访谈当地居民和游客,收集当地中国精神故事并整理成册,走进社区举办“中国精神故事会”“中国精神微课堂”,拍摄中国精神主题微纪录片与短视频,线上线下宣传推广,弘扬中国精神,传承红色基因。

薪火筑梦志愿实践团

团队在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,立足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的实践育人目标,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进行红色革命区实地调研,把课堂搬到基层一线,在社区、福利院进行主题宣讲,以“1+2+3”的模式,结合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第三章“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“的内容,培育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深入探索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嵌的实践路径。

白洋红韵实践队

团队参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、嘎子村、荷花淀派文学馆,探寻红色文化,感悟革命精神,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宣讲,访谈当地居民和游客,收集红色故事并整理成册,走进社区举办“红色故事会”、“爱国精神微课堂”,拍摄红色主题微纪录片与短视频,线上线下宣传推广,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传承红色基因。

冀忆红途调研团

团队以“赓续红色血脉:红色文旅赋能青年思政教育”为主题,赴西柏坡、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,实践构建“红色基地讲解员+高校实践团队”双轮驱动模式,在红色文化宣讲、研学课程开发、数字化展陈优化、文旅融合创新等板块,通过信息共享、技能互补、项目共研的协同机制,实现资源整合、知识转化、传播增效的双向赋能。

青穗固耕实践团

团队通过记录早科村“林果+养殖”立体经济与文旅融合新貌,形成《早科村发展观察报告》和《行走早科村》短视频,以专业知识结合民生需求,以“接地气”的实践行动与“桥梁”式后续计划践行青年担当,让乡村振兴从概念落地。

烬生·唐韵新传团队

团队实践聚焦唐山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,走访皮影戏等传承人,开展非遗深度解码,调研开滦煤矿等遗址,唤醒工业遗产记忆,记录河头老街节庆,活态捕捉民俗,以数字化开发互动平台,打造传播矩阵,以商业化设计文创盲盒赋能,形成总结报告。

塞上长青先锋队

团队围绕塞罕坝从“黄沙遮天日,飞鸟无栖树”的荒漠沙地,蜕变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,这一绿色奇迹背后蕴含的塞罕坝精神,从国家战略部署、地方发展规划、媒体解读、深度剖析以及多维度实践案例等方面展开调研与整理,深入探寻其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。

同州共冀调研团

团队通过设计多维问卷,选取近200家不同类型企业开展大范围调查,深入企业走访,挖掘政策执行问题与经验,检索分析文献获取理论支撑,借助社科院专家协助剖析政策,通过网络媒体报道和抖音视频宣传调研过程与成果。

星云守护团队

团队围绕“生态保护成效、文旅产业瓶颈、非遗活化路径”三大痛点,以实证性、交叉性、资政性为导向,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精准切口实现深度调研,为白洋淀可持续发展提供青年视角的学术观察与政策参考。

探绿寻迹实践团

团队围绕“生态保护成效、文旅产业瓶颈、非遗活化路径”三大痛点,以实证性、交叉性、资政性为导向,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精准切口实现深度调研,为白洋淀可持续发展提供青年视角的学术观察与政策参考。

沁珩实践调研团

团队对唐山市转型的背景进行文献调查,以国家发表的政策为基础,了解目前唐山市特色旅游发展的现状,对唐山市工业基地所衍生出来的旅游项目进行调研,项目成员到线下实地调研勘察,以唐山特色文化为基础,了解其所蕴含得工业基础和历史意义,找寻其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。

这些色彩鲜活、内容饱满的实践海报,是河北大学国际学院青年们以足迹作笔、以实干为墨的青春答卷——从红色传承到生态守护,从乡村赋能到民生关怀,每一张海报里的身影、故事与成果,都藏着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热忱,实践终有期,奋斗正当时前路漫漫,我们步履不停!


Copyright © 河北大学国际学院 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

地址: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七一东路2666号


  • 扫描微信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