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4月22日下午,原央视纪录片导演渠陆军“连线传媒界”专题讲座《讲好中国故事是新闻人的天职》在河北大学 A1-309 隆重举行。来自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国际学院的100余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。此次讲座中,渠陆军老师凭借丰富经验与家国情怀,为师生带来一场思想、情感兼具的行业盛宴。
讲座伊始,渠陆军以两部学生纪录片作品为切入点,通过点评《刀见江湖》中传统刀艺匠人对技艺传承的执着坚守、《做刀英熊》里手艺人在时代变迁中守护匠心的赤子情怀,生动诠释了纪录片作为 “文化镜像”的独特价值。他指出,好的纪录片用镜头触摸文明肌理,用故事传递精神根脉——当钢火与锤音在银幕上交织,当老匠人的掌纹映照着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,这便是中国故事最鲜活的注脚。

图为渠陆军老师讲解画面
围绕“如何成为优秀纪录片导演”“新时代新闻叙事的创新路径” 等核心议题,渠陆军结合其专著《镜头里的中国精神》,从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分享:
他强调,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必须具备“三爱”—— 爱人民,扎根基层捕捉真实情感;爱国家,以宏观视野呈现时代变迁;爱共产党,用历史纵深诠释制度优势。正如《山海情》原型故事的挖掘、脱贫攻坚纪录片的创作,唯有将个人视角融入国家叙事,才能让故事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。

图为渠陆军老师讲解画面
针对国际传播中的“文化折扣”问题,渠陆军提出“本土化叙事 + 技术赋能”双轮驱动策略:既要像《功夫熊猫》般提炼“熊猫 + 功夫”等文化符号进行现代转译,也要善用 VR、AI 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传播场景。

图为同学提问画面
面对同学对于短视频时代的信息碎片化特征的提问,他认为,新闻人必须守护事实底线。从早年深入灾区拍摄的第一手素材,到退休后坚持实地走访的创作态度,他用“脚底板下出新闻”的传统新闻理念,为在场学生敲响了“拒绝流量至上,坚守专业主义”的警钟。

图为渠陆军老师讲述故事,同学感动落泪
讲座尾声,渠陆军分享带病创作、受伤仍坚守岗位的经历,现场掌声雷动,有同学感动落泪:“渠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明白,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职业追求,更是一种精神传承。”
互动环节,师生踊跃提问,气氛热烈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举办“连线传媒界”讲座,搭建学术交流与实践赋能平台,推动文化与故事的创新传播,助力培养“四力”兼备的新闻人才。

图为渠陆军老师与参加讲座的师生合影
主讲人简介:
渠陆军,1976年12月入伍,大校军衔。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导演专业、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片摄影专业毕业、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结业。原中央电视台驻北京军区记者站主任记者,著名军事纪录片导演。他从1991年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,共创作电视纪录片300余部【集】。代表作《中国军队》《侯家家事》《兵者》《老镜子》《北漂》《物语》等等。其中,有15部作品获得全国“五个一”工程奖、中国电视金鹰奖、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、“彩虹奖”、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奖,广州国际纪录片大奖等奖项。2004年获中国电视纪录片“十年学术奖特别成就奖”。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,三等功1次,曾任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。